《山海经》中的神兽,被王长坤“复活”了!

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来源:文化生活报 2023-06-21

王长坤古兽雕刻创作自述

形神兼备 气韵绵长



钮雕,专指印章上部钮饰的雕刻,其发展历史是和印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期造型十分朴素,随历史发展,印章上的权势象征愈加深厚,君主官员的等级差距都可在印章的钮头上体现。钮头雕刻便是钮雕,属于圆雕的范畴,但是限于印章的规模,物像小,只表现物像的上方,并不是全方位表现。钮雕取材于中国传统古籍,常表现为动物题材,特别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神兽,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


在从艺这些年间,钮雕、圆雕是我创作的主项,我由衷喜爱古兽题材,且坚持以《山海经》为创作思路源泉。经数载努力,作品逐渐具有一定的辨识度,受寿山石雕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认同,这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同时也期待我的一些创作感悟能够分享给志同道合者,共同学习和研究《山海经》,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


01

汲养《山海经》

重塑百兽生


《山海经》是传统古兽创作的重要取材著作,涉及了哲学、美学、天文、地理等学术领域,堪称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凝聚了千年华夏古人的智慧。雕刻、绘画、纹饰等祥瑞古兽的创作常以此为范本,丰富了中华文化艺术内涵,甚至与古兽相关的记载也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开来,历代艺人常借其寓意表现对生活的祈望,或抒发自身的情感,我也不例外。


狍鸮,常被看作是饕餮的原型,身形像山羊,四肢端部长有像人一样的手,面部与人无异,眼睛却长在腋下,虎齿人爪,音如婴儿,生性凶残。我的作品《狍鸮》意寓战胜强大,在创作时,我尽可能地表现出凶兽的暴戾狰狞,彰显外在的气势。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中,会不自觉地产生出征服的满足感。


山海经《狍鸮》 王长坤  作


蚣蝮,为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又名为避水兽,据传因触犯天条而被贬下凡尘,压于龟壳之下看守运河千年才得以解脱,人类为表其功,将其石像置于石墩之上,寓示四方平安。虽为龙子,蚣蝮的外貌更倾向于兽类,偏于狮子像,在头部尤为明显,有点像龙,但比龙更加扁平,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


故而在作品《蚣蝮》创作中,我便让它伏低身子,肚子贴于地面,就像是被背上龟壳紧压着而无力反抗。蚣蝮四肢粗壮,爪子紧握于地,微陷石中,头部微微扬起,眼尾耸搭,嘴角下垂,注视前方,像是悲悯远处被水灾祸害的百姓,却因龟壳镇压而无能为力,神情极具张力。


山海经《蚣蝮》 王长坤  作


当康,《山海经·东山经》中这样记载“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当自叫,见则天下大穰。”它又称牙豚,是一种兆丰穰的瑞兽,因其形象与野猪较为贴近,在古代野猪常常破坏庄田,给人带来威胁,尽管能给百姓带来丰收喜悦,但有关当康的文字图册记载还是略显狰狞威武。


故而,我在创作中,就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当康卧于地上,四蹄收缩,显得温顺和气,扭头注视背上的人物,嘴巴微张,像是在叫唤自己的名字昭示丰收,也似乎在为五谷丰登而庆贺微笑;一人侧坐于当康背上,手持灵芝,姿态闲适淡然,转头面向当康,表情愉悦欢喜,似在响应当康的叫唤,分享劳动得以回报的喜悦;寓示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努力后,如意、丰收、祥瑞都会临门。


山海经《当康》 王长坤  作


雕刻对于我来说,并不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更多的是我以作品为媒介表达我的所感所思。如何继承传统与创新,一直都是手工艺人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古兽创作中,我不断在创作中积累经验,以写实手法重构不同块面连接的综合立体感,平衡繁简之度的把握,突出古兽的气势与神韵之余,加以我对于古兽的时代见解和感悟,让古兽在时代中依然有活力,这就是我一直创作的目标。


02

雕刻艺术中的“加分项”

古兽肌理效果的呈现


在过去,印章最大的功能便是用于盖章,为了避免抓握使用时扎手戳到掌心,所以人们通常会将印钮打磨得光光亮亮,呈现出比较光滑舒适的手感。但是到了如今,印章的使用功能已经逐渐弱化,其受众群体也逐渐精简,印章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艺术品、工艺品的存在,用于收藏、雅玩之用。既然印章在功能作用上已经不同以往了,那么在创作上也应该出现些与传统不一样的东西。

瑞兽《五狮戏球》 王长坤  作


肌理的变化便是我钻研的一个方向。古人研究古兽大多是从形象、姿态、造型入手,但却很少关注其肌理结构的变化。到目前为止,我还未曾见过在肌理创作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作品,或许是古时的从艺人受教育程度原因,当时获取创作灵感更多的是从雕塑或者绘画现有的形象中进行汲取及创造,这确定是一种很好地继承传统的手段,但也很难衍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将自己与传统的距离拉得越远、拉得越开,才越容易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当然,这一过程并不容易。


瑞兽《麒麟负书》 王长坤  作


要将自己与传统拉开距离,并不是无的放矢、漫无目的的胡乱创作,首先是要改变创作前参考的资料类型。比如我想要创作一件古兽作品,我可以从各种渠道去收集各个朝代的各种版本的文献资料,再根据这些文字材料去进行考察取证,寻求创作的灵感,而不是直接去查找相关古兽的图片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在看到图片后,创作者会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在后续的创作中很难突破原有的形象特征。由此创作的造型艺术在一定的基础上就已经不属于自己独立创作的结果,我们自己的想法、符号、概念的占比就会比较低,称不上是一种造型艺术上的创新,顶多是在过去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腋下之目》 王长坤  作


真正的好作品应当是有灵魂的,而灵魂应该有完整的躯体去承载。我非常尊重传统,我认为最好的传承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虽然我的很多想法与感悟在当下暂时无法证明一定正确,但也不必在意,可以以一种“玩”的心态去欣赏它,有需要或者可行便可去不断加强这种形式美,或许千百年之后,当下的作品也会成为未来的经典。




 人物简介 



王长坤,福建省雕刻与设计艺术研究会会长,闽派工艺美术发展中心主任,师从艺术名家林飞先生学习雕刻技艺。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寿山石雕非遗传承人,国家工艺品雕刻工职业标准主要起草人,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全国轻工技术能手,国家工艺品雕刻工编委专家、考评员、裁判员,中国非遗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员,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工美研究院研究员,福州大学非遗中心研究员。其工作室2020年6月被评选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


文化生活报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