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泉州,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都汇集于此,文物古迹遗存尤为丰富,其中古建筑在结构技术和建造技艺方面的突出成就,向来是为人所称道的。
传统民居红砖古厝、纵向住宅的手巾寮、骑楼式的商住一体式、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的蚵壳厝……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的融合与碰撞,造就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特征的泉州民居建筑。
作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装饰部位,水车堵集中了闽南建筑技术的精华,却被许多人忽略。这古大厝屋檐下的一幅幅“彩色的画”,是工匠的巧思,也是主人家的情怀。
当你遇见它时,可得记得仔细瞧一瞧上面那些历经风霜,却依旧存留下来的“闽南人的建筑美学”。
闽南建筑中的“景观走廊”
水车堵又叫做水车垛,这个名词是由闽南的方言组合而成,“水车堵”的“水”与闽南话的“美”同音,“车”与闽南话的“斜”同音,指很美的墙上斜垛。
水车堵大多位于传统民居的房檐下,是一条水平状的建筑装饰,其高约20公分,深约8公分,长则根据民居的长度来定,一般是与民居的长度相等。
有些人会发现,水车堵有点前倾的趋向,之所以有点“斜”,一是为了便于人们仰视观赏上面的装饰,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起到阻隔雨水冲刷墙的作用。
在这狭窄的框条结构,泉州人运用线条装饰艺术,把泥塑、灰塑或者红砖块进行粗细凹凸叠加,就像脸部画眉一样,突出房屋正面美观,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水车堵的装饰上,分为堵头与堵仁。较长的水车堵则分为三段,每段分别有一个堵仁、二个堵头,每段之间再以堵头分隔。
堵头又称为“线肠”,堵内常用泥塑、剪粘构成装饰带,作为红瓦屋顶与红色砖墙之间的过渡。其装饰内容多为山水、人物、花卉、虫鱼等题材的泥塑或交趾陶艺。
有些大户人家,还会考究地用玻璃罩封户,以防雨淋或者脱落。
细微处体现闽南人文情趣
漫步在古城大街小巷内,能经常看到剪瓷雕工艺和灰塑彩绘工艺,最常见的就是屋顶上的燕尾脊。
匠人或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色瓷碗,或利用残损的各种彩瓷作为原材料,按需镶嵌于府庙殿堂之堂面、屋顶、翘角及墙面等处,水车堵便是其中一处。
在雕刻的题材上,水车堵多选择以人物、花鸟、山水、走兽为主,有花果、狮头、宝镜、书卷、八宝、瑞草、祥云等,寓意吉祥、平和、兴旺。人物题材多为表现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历史与民间传说故事。
比如,通过水车堵的题材表现“八仙过海”“麻姑献瑞”“西天取经”“荔镜缘”“陈三五娘”等戏曲故事情节……无不体现了泉州人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习俗及民间宗教信仰。
另外,根据不同的场合,所雕刻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若是道教场所就多画三国演义、封神榜中的人物故事;若是佛教寺庙多画二十四孝、天官赐福图案。比如,在临漳门外的泉郡接官亭,中庭两侧的水车堵为写意花鸟图案,中殿的水车堵则是二十四孝图。
水车堵在寺庙与古厝中常见,洋楼中也有不少。比如,模范巷中大城隍口12号的蔡水影洋楼,多处采用水车堵灰塑彩绘,诸多花卉图案,别有意境。
把古厝当做艺术品去打造,呈现极致的建筑美学。厝边的条石、顶上的燕尾脊、檐下的水车堵、脚下的花砖,都凝聚着悠长绵延的乡愁,与闽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