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福州古建筑营造技艺】入选福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闻资讯研究会动态 来源: 2022-12-29

福建省雕刻与设计艺术研究会申报的非遗传统技艺项目【福州古建筑营造技艺】入选福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福州古建筑营造技艺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远离传统统治中心,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和人居生活习惯,最终发展成了以穿斗式做法为核心的民居建筑。新石器时期的穴居形式是福州传统建筑的萌芽,战国时期越国贵族南迁,在福州盆地建立闽越王城,规模宏大,已采用了大量的卯榫结构。


随着北方士族的南迁,北方的木构形式也被带入福州。早期的华林寺、陈太蔚宫等国宝级建筑,吸纳了北方的建筑风格,明代出现了大量的拾梁与穿斗结合的建筑形态,如罗源天后宫、闽侯水西林古民居等,穿斗结构的便捷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到了清朝福州的民居结构基本得到了统一。朴实无华的建筑材质、高敞宽阔的内外空间、长幼有序的平面布局、宜居宜作的功能分布、工艺精良的雕刻装饰,构成了福州民居的独特风格。五口通商后,受到西方文化与建筑的影响,福州古建筑出现了一种中西结合的营造技艺,成为福州近现代建筑史的一大特色。



福州古建筑营造技艺是福州传统手工艺在建筑上的应用与发展,使之适应建筑装饰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明清、民国时期福州地区的工艺和艺术成就,是当时社会审美趋势与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凸显了福州传统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且福州民居的营造技术蕴藏着福州传统人居文化和古人智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建筑营造行业已逐步被忽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后继乏人,匠师亦流失严重。福建省雕刻与设计艺术研究会通过对福州民居营建技术的解析,除了科学系统的梳理古建筑的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外,更是对福州本土历史文化的重温和传承,也能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提供珍贵的参考资料。

     

古厝保护和再利用专委会

(古建雕刻艺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雕刻与设计艺术研究会古厝保护和再利用专委会(古建雕刻艺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古厝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研究,聘请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潘尤龙为福建省雕刻与设计艺术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缪远为古厝专委会会长,建筑学专业负责人杜峰为古厝专委会秘书长,福建中光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萨日拉为古厝专委会常务副会长,吴卫教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负责人沈昊、福建通联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钢为古厝专委会副会长,福建省环境艺术设计协会副会长、唐玛国际设计机构设计总监林民、福建三水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陈剑灵为古厝专委会副秘书长。


专委会不论从自身的营造技艺,还是传道教授,均以实践行动保护、传承着福州古厝的营造技艺。通过对福州民居营建技术的解析,除了科学系统地梳理古建筑的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外,更是对福州本土历史文化的重温和传承,也能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提供珍贵的参考资料。


研究会积极利用各方资源,相互联动、加强福州古厝营造技艺的保护与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重现古建筑文物绚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