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王先生认识6年有余,那时候我还是一个青春美少女(一直是),转眼,逝者如斯夫。
王先生是我眼里为数不多的执着于手艺的人,现在是国家一级雕刻师,福建省玉石雕刻大师,他的作品获姚明、曹德旺及扎克•拉文、阿隆•戈登等20多位世界顶级球星收藏。
其它等等的一些头衔和奖啊啥的,就不介绍了吧,毕竟他也没有给我广告费。
为什么写他呢,因为我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且知识渊博。最近一直在研究历史和民族文化,十天之前我就去找了王先生。原本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雕刻寿山石的商人,在这次深入交谈后我才发现他没我想象中肤浅,并且我们在各自领域都有很多共同点。
许多人都把自己的事业当作一桩生意,就王先生而言,他更想做的是传承中国的雕刻精髓,而在这之上又勇于创新,这和我对于《将起》的品牌理念不谋而合。
受王先生影响,我最近也研究了一些莫高窟的壁画,这些绝世之美能在历史的波澜中经久不衰跟手艺人有着太多的关系,于是我就在反思,为什么纵观历史上的很多东西可以在时间的波澜中一直长存,而在科技发达的如今,很多东西的品质却越来越差?这其实跟我们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冷兵器时代没有像我们今天如此多的社交和丰富的世界,他们想得更多的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欠缺的,而我在王先生身上找到了。
他为了把灵魂带入作品,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研究了个透,从历史中追本溯源去进行自我提升。他的画也画得非常好,但他从来不说自己是个画家。
这张画,名《入侵》。黑格尔说过让一些中国人听着刺耳的话,大约是:“中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怎么没有历史?拉丁文语系里的“历史”主要是指人类在思想、精神上的进步。一句外人刺耳的话,不必当真,但也不可不反思。我们在传统面前是不是真的空心地背负其重?是不是真的一味沿袭传统和所谓权威、盛名而没有新思考?任何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延展在每个人面前的都是同样的矛盾对立统一。
传统对于当下的创作而言同样是双刃剑,我对过往的经典心怀温情和敬意,但过度、过重的复刻以往,则沦为轻易被吞噬的一毫无气象、毫无生命力的细沙。如果把鲜活的创作加在传统的精髓之中,把根脉之传承加入个体当下应时、应景、应情的创作之中,那么我们依然可以愉快地保持对传统的温情和敬意,那么传统之势就不至于吞噬一切。
所有过度都是无理,这一半,刚好。
他从不炫耀自己的荣誉,这是我很欣赏的,这也是《将起》品牌无需证明的精神。
在他从事雕刻生涯之前他是一个有着10几年手艺的纹身师,由于一些抉择和兴趣,他转向了雕刻,根据他的绘画功底,三十年磨一剑,无师自通,他和我说:寿山石,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好了,夸了他太多了,以上作品,如果有看中的,那也没有用,全部都被各地玩家收藏了。
王长坤:一生只为一件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