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中华文化之气脉,开寿石雕刻之风格 ——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郭功森

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来源:吴乐天 奚边 2023-04-10



 寿 山 石 雕 技 法 口 诀 

郭功森





寿山名石,奇形异色,按料取材,相石构思。


观前顾后,除疵掩缺,借形就势,取色分巧。


突出主题,层次分明,虚中求实,胸有成竹。


造型优美,构思新颖,一相九工,意在传神。


圆形刀朴,朴质浑厚,尖形刀凌,玲珑生动。


刀痕浑化,简练伶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当代寿山石雕刻大师郭功森(1921-2004),传统寿山石雕刻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寿山石雕刻艺术界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人。郭功森在世时获得“特级名艺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及称号,他的作品,无论是题材、雕刻技法还是文化底蕴,以及艺术内涵上,都于传统寿山石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时至今日,他的艺术理念依然对年轻一辈的石雕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1。0、郭功森作《井冈山会师》(高山石) 福州市晋安区中国寿山石馆馆藏作品.jpg



《井冈山会师》寿山高山石  郭功森作

福州市晋安区中国寿山石馆馆藏作品


《井冈山会师》是郭功森继长征组雕之后又一件以毛泽东、朱德会师井冈山的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力作。作品以寿山石高山石所作,充分的利用率原石的石势走向,采用了圆雕、高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工艺精湛、构思严谨,作品画面层次分明,整个场景气势恢宏、意境深邃,充满了浓厚的时代艺术气息。


郭功森雕刻作品广受赞誉,源于他在近七十年的寿山石雕刻生涯中,勤奋、博学,从始至终没有停止过对艺术、对审美、对雕刻技艺的学习与探索。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在攀登艺术高峰的过程中,郭功森勤奋耕耘,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寿山石雕佳作,也积累了丰富的雕刻经验和艺术审美理论基础,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艺术价值,提高了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审美高度,他手中的刻刀推动着寿山石雕刻艺术积极向前发展。可以说,郭功森不仅见证了当代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他也是寿山石雕刻艺术不断发展的直接推动者之一。郭功森从艺的一生,对寿山石雕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当之无愧一代宗师的名号!

 

气吞万象大家风范

寒门逆境走出的国大师

 

有人评论,郭功森的寿山石雕作品有着气吞万象之势,他的雕刻技法全面、题材多样、化深厚、内涵精深,作品承文化气脉,得山水清气,又集天地之大观,其雕刻技法和艺术风格,不仅在当代艺坛树立了一面旗帜,而且对寿山石雕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宗珪曾评论郭功森:“从他(郭功森)所走过的艺术创作道路和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到寿山石雕半个世纪以来发展的缩影。”


6。0、郭功森作 掘性高山石古兽把玩件.webp.jpg

古兽把玩件  掘性高山石  郭功森作


欣赏郭功森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在郭功森的刻刀下,无论古兽、花鸟还是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是形神兼备。郭功森十五岁学艺,先后拜师林清卿、郑仁蛟、林友竹等名家,他的雕刻技艺融合多家流派传承,他的作品既有东门的华丽雄健、刀法灵利,亦有西门一派的典雅古朴、意韵传神。同时郭功森的雕刻艺术风格又于传统审美中融入现代美学审美理念,令传统艺术的整体气韵中又蕴藏了一缕当代艺术之活力,由此郭功森成为了寿山石雕一代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罗汉洗象》  寿山杜陵石  郭功森作


郭功森出身贫寒家中人口众多,迫于家境,他十五岁就进入图章店中学习刻印,在当时石雕艺人的地位很低,但却是郭功森谋生的唯一途径。恰逢当时,郭功森进入的图章店中正有林清卿,此时林清卿已有“西门清”之美誉,郭功森便伺机在旁学习。生计之外出于对石雕的喜爱,郭功森比同龄人更加勤奋、好学,白天学习磨光,晚上独自一人他在油灯下用废石练习雕刻技巧,孜孜不倦,遇到疑难之处便向林清卿请教。之后,郭功森又随东门大师郑仁蛟学艺,跟随郑仁蛟学艺期间,郭功森已经开始自己思考创作自己的作品,根据韩信落难漂母题材,《漂母》由此诞生。学徒之后的郭功森回到家乡,正式拜师林友竹,得到系统“教育”后的郭功森更加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白天学艺,夜里捧着《芥子园画传》等书画图书,自学绘画,自研雕法。他善于思考,用心、感悟,几年的学徒实践为他的雕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造就了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艺术风格,使得郭功森的寿山石雕技艺一开始就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功底,他先后创作了《苏东坡游赤壁》《八仙舟》等一些作品,慢慢的走上了独立创作的道路。


《香山九老摆件》  寿山杜陵石  郭功森作  


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进入杭州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的机会成为郭功森从艺之路的另一个台阶。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郭功森,在半年的进修学习中汲取了大量的艺术养分,学习了许多现代美学理论与操作技法,这些都极大的打开了郭功森在艺术创作上的视野,同时进修班有着更加自由的交流氛围,频繁与高建新、陈鹤亭、潘雨辰等教授的思维碰撞与讨论,郭功森的艺术创造力与日俱増,技艺愈发精湛,作品造型和构思更是有了新的突破。他将各种现代题材与传统寿山石雕刻相结合,作品不断推陈出新。《鸳鸯荷叶瓶》等题材新颖,富于创意的作品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创作出来的。这一时期的学习,对于郭功森来说不仅是他生命中一段难忘的回忆,更是奠定了他日后成为寿山石雕刻巨匠的坚实基础。


传承融合现代美学

传统中的突破创新

 

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期间系统的现代美学理论以及应用技巧的学习,让回到福州后的郭功森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雕刻作品:《大闹长坂坡》《我爱和平》《木兰荣归》《强渡金沙江》《百花齐放》《华表台灯》《孔雀梅》和《炼钢》等作品争相绽放。其中《大闹长坂坡》和《我爱和平》现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院。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中央美院的毕业生陈锡麟、李维世等人到福州雕刻厂工作。雕刻厂内部经过考核、选拔等程序,挑选优秀职工,跟随他们学习素描、雕塑。几年的学习,极大地提升了郭功森等人的美术基础,对他们以后的艺术创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双凤争艳》  李红善伯石  郭功森作  

 

郭功森对创作的态度,一直以来坚持的是突破与创新,而创新正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也正是因为创新,才使得中国传统艺术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而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创新的源泉依然来自“传统文化”,在传统审美基础上的打破“过时”的套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创作即是“创新”,寿山石雕刻也不例外。为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郭功森创作了许多革命题材的寿山石雕作品,如:《志愿军爱和平》《跃鲤》《丰收幸福炉》《山村世变》《白求恩》《亚非拉人民大团结》《六盘山》,已经后期创作的《古田会议》《红色闽西》(集体创作),退休时的最后一件作品《红桃送千秋》,反映福州地方特色的《闽江两岸》,香港回归创作《九龙图》……

 

诠释寿石雕刻技艺

引领时代的“郭家工”

 

作为一名杰出的寿山石雕艺术家,郭功森可谓德艺双馨,为人谦和,从不以权威自居,颇具长者风范。他不但从未停止创作,而且善于总结经验,并且通过带徒、传子、教学、出书等各种方式,向年轻人传授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推动着寿山石文化不断的向前发展。与中国许多传统民艺一样,“言传身教”成了郭功森寿山石雕的主要传承和传播方式。不仅他的五个儿子郭祥麟、郭祥麒、郭祥魁、郭祥雄、郭祥忍从小受到了父亲的熏陶,艺接家风,与寿山石早早就结下了缘分,甚至另外就连他的女婿、外甥等都承其艺脉,从事寿山石雕刻并各有建树。尤其是郭祥雄、郭祥忍,在父亲的郭功森的指引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领一时,被称为“郭家工”。


5。0、郭功森作 田黄石《群夔龙、螭钮章》65 g.webp.jpg

《群夔龙、螭钮章》  田黄石  郭功森作


改革开放之初,大量程式化、繁杂化的出口作品被批量制作,郭功森就坚持寿山石雕刻应该从传统审美出发,在吸收传统雕刻古朴风格的同时,引入现代美学理论进一步诠释传统之美,让作品在具备巍巍古风同时,充满了鲜活、细腻的情感,从而表现出灵动、活泼的生命韵律,呈现的风格上郭氏一门“雄浑整饬”的风格已经初露端倪。

 

郭祥魁,见证了父亲整个艺术生涯,跟随陪伴父亲从艺时间最长(三十多年),汲取艺术养份最多。学习最有建树的当属印章古兽钮头和禅佛人物圆雕。1972-1978年郭祥魁在罗源度过了6年艰苦的基层创作、教学生活,与林飞、郑则金等人在简陋的乒乓球桌上一同学习、创作。1978年12月回福州后,恰逢政府鼓励艺人传艺授学,打破原来规矩,兴起“艺人带子女”,允许一个艺人带两个子女学习,郭祥魁又重新回到父亲的教授下。他很早就提岀寿山石雕刻技艺须排匠气,重相石,巧施工,以透视地手法,因势造形,塑状成景。作品需要做到可近赏、可干篇一律,其乃天时地利人和而成之佳作。


7。0、郭祥魁作寿山高山石   云龙摆件.webp.jpg

云龙摆件  寿山高山石  郭祥魁作


受父亲钮雕创作影响最深的应属郭祥忍,他在父亲的指引下,对钮雕进行变革,其作品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向更具形式感、设计感的方向转变,追求的是在形式美与动势美之间的完美平衡。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郭祥忍的龙,正是在对称、规则、简练的设计以及块面与线条的有机整合的严谨形式感中,融入游动、盘曲的“动势”韵律和力量迸发。这种在沉静之中蕴含张扬的、蓄势待发的力量,让印钮在宏大浑厚的气势中,又不失生机灵动。这种气势与灵动,仿佛能够超脱寿山石印章本身大小的限制,真正做到了“方寸之间有干里之远”“方寸之间有宇宙之大”的浩淼感。

 

瑞兽方章  寿山芙蓉石  郭祥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