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4日,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海峽兩岸文博會”)在福建省廈門市開幕。本屆文博會以“一脈傳承·創意未來”為主題,聚焦探索海峽兩岸融合发展新路,服務兩岸融合发展示范區建設,推動兩岸文旅經濟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
參展同比增長48%
海峽兩岸文博會是唯一以“海峽兩岸”命名,並由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的國家級大型文化產業展會。本屆海峽兩岸文博會設置展位4200個,台灣地區報名參展展位883個,相較上一屆增加287個,同比增長48%。同時,今年海峽兩岸文博會升級打造台灣樂購節,匯集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賽德克族等近10個台灣地區少數民族展商,展示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圖騰,以及文創禮品:擬真獸牙角飾品、排灣族的“傳家寶”琉璃珠、台灣地區現今僅存“承襲流傳一千五百年傳統紙制神像工藝”以及銅胎琺琅器物、梨山高山茶、手工鳳梨酥、“金門一條根”等極具特色的台灣在地風物,打造高濃度的台灣民俗創意集合地。
數字賦能文旅產業融合升級
數字時代,數字科技創新賦能,文旅產業融合升級成了本屆展覽的熱門話題,數字文旅新未來,如何加速推動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變革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发展司副司長傅瀚霄发表致辭並指出,近年來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應用,數字化已經成為文旅產業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強大引擎,極大拓展了文旅產業的发展空間。我們要抓住新形勢、新機遇,擁抱新技術,拓展新場景,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不斷推動數字文旅產業高質量发展。
百度副總裁阮瑜女士以“文旅元宇宙:虛擬與現實的無限可能”為主題,指出以數字為核心科技的元宇宙體系將打破時空界限,並通過沉浸式體驗、游戲化社交等方式促進線上下互動交流,拓寬文旅行業業務場景,實現虛擬與現實相互交融的去中心化場景,從而賦能文旅數字經濟建設,推動文旅業進入全新的時代。
助推兩岸青年群體文化消費升級
海峽兩岸文博會自創辦起,以搭建兩岸文化交流“高架橋”為核心,不斷加大與台灣文化業界特別是民間協會的合作力度。“历經十三屆,文博會規模及品質有口皆碑,通過這個平台,我們也在不斷地加強兩岸青年、兩岸產業的交流合作。”台灣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代表吳若林說。
當下,福建正全方位推進高質量发展,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建設方興未艾,吸引越來越多台胞前來追夢、築夢、圓夢。吳若林說:“大陸通過一系列對台企台胞以及台青創業的服務政策,勢必能吸引更多台灣業者前來參加海峽兩岸文博會,探索更多兩岸交流合作的空間與機會。”
讓閩南文化傳得更遠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廈門文旅融媒體也進駐本屆海峽兩岸文博會首次開設的數字文旅館,並在“在廈有禮-廈門文旅優品”展區設置3D虛擬直播間,于8月4日至5日連續直播兩天,采用3D呈現、VR展示等多種新媒體的技術,並邀請全國不同省市、福建省各地市、廈門市及六區相關單位及企業嘉賓大咖來到直播間,通過線上嘉賓互動、文創產品展示、主持人探館等,為廣大展商和觀眾带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旅科技新體驗。讓更多市民和游客感受廈門文旅產品的繽紛多彩,讓閩南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傳得更遠”。
“我們期待通過展區的完整呈現和文旅融合的方式,把廈門作為著名僑鄉和閩南文化发源地,中外文化交融並蓄、開放包容的多種面向,以文創的形式带給來自于五湖四海的展商和觀眾。”海峽兩岸文博會“文創廈門·在廈有禮”展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在讓閩南文化“傳得遠”的同時,兩岸的朋友可以一同開发閩南文化留給我們的豐富瑰寶和資源,持續打造具有廈門特色,廈門風格以及廈門氣派的獨特城市IP。
海峽兩岸文博會由中共中央台辦、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廈門市人民政府、台灣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承辦。
福建省雕刻与设计艺术研究会会长王长坤
作为福州市寿山石雕非遗传承人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