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是什么?它的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了民间文学,以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技艺等多种形式,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谈起“非遗”,大家心中浮现的刻板印象是什么?形式落后的、创作刻苦的、传承艰难的、古板老旧的、带有年代感的、与当今时代迅猛发展所格格不入的,是国家结交的真诚礼物,是富人赏玩的闲情雅致,是普通人敬而远之的文化艺术……
当真如此吗?故宫文创表情包席卷朋友圈,汉服服饰成为日常出行的选择之一,书法艺术依旧是公园大爷的钟爱,戏腔歌曲成为新一代的文化潮流,更别说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造的漫画影视作品等,非遗从未离开过生活。
但对于传统手工艺类的非遗项目而言,材质的珍惜难得、技艺的难以替换、作品的独一无二,以及原始功能的转变退化,都让其如同刻板印象中所展现的“孤高”,与现代生活割裂出一道屏障。“变”成了必然的趋势,“如何变”成为各家探求的方向。
“非遗本就源于传统生活,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作为寿山石雕非遗传承人,王长坤老师一直走在“变”的路上——
以他山之石载寿山之技。龙脉石是产自龙脉秦岭的特有石种,丰富色彩及古朴气息承载着华夏历史的千年风霜,见证了中国朝代的兴衰发展。按照寿山石的审美标准来说,龙脉石在质地上并不算出色,不通透不艳丽,但却与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沉淀出的文化气息相当契合。寿山石以印章石闻名天下,其中古兽是最常见的一种题材,这也恰恰是王长坤老师最为擅长也是最为喜爱的一种题材,他利用龙脉石的色泽,运用寿山石雕技法,吸纳传统神兽文化内涵,以“龙生九子”为题材,雕刻了一组十枚印章,盘龙居首,象征起源与发展,九兽环绕,代表传承与延续,形态各异,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祥瑞象征。
《中华龙脉》 王长坤作
以手中之刀融自然之法。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是“美”的核心概念,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有重要影响,但从后世回望,这是中华先民基于现实衍生而出的诸多猜想,每一种都蕴藏着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但在如今,便利的交通、发达的科技,还有外来文化的冲击,让我们得以见识到世间的种种美好,“意象”依旧是美的,“形象”也是一种“美”的存在。这种观念在王长坤老师的作品中也所体现,如不同生长环境下,古兽肌理的不同呈现效果,如皮毛、鳞片等;草食兽、肉食兽,因生活习性,在相貌、足爪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征;还有不同运动状态下,骨骼、肌肉、皮肤所展现出的不同形态……
《腋下之目》局部 王长坤作
除了对寿山石雕技艺的“纵向”探索,对于其“横向”发展,王长坤老师也多有研究。寿山石以其印章使用功能在历史上辉煌一时,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有着“石中之王”的美誉。但在如今,印章使用群体缩减,并随着世界交流的频繁、现代科技的进步,玉石不在是印章选材的“必选项”,而是“可选项”之一。既然使用功能逐渐减弱,此消彼长,对于印章的价值评定便转向了审美属性。
“大”是王长坤老师探索的一个趋势,印章本就是身份的一种象征,其中最为尊贵的当属皇帝的印玺。在历代文化积淀中,国玺已经不仅仅是皇帝的身份象征,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被寄予了极高的期待值,与布衣百姓所向往的和平安乐知足的美好生活不同,更多的是背负起天下众生期许的重担,充当着上阵杀敌的“守护神”形象。在王长坤老师作品中,他将传统兽钮放大,融入了“守护神”形象,削弱了实用功能,而是增强审美属性,在保留印章造型的同时,将带有神通的古兽化成摆件镇在家中,威慑宵小,庇佑家人,保护家庭安定和谐。
《盛世龙脉》 王长坤作
“萌”则是王长坤老师尝试探索的另外一个方向。“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换而言之就是要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可爱的萌物是大部分人难以拒绝的诱惑,王长坤老师将中国传统神兽形象“萌”化创作了系列作品,如《上上签》,则是以“风狮爷”形象为原型,取用了少年拟人形态,铠甲披身、眼神清明,与常规任认知中的成熟老练的神兽形象不同,而是稚嫩天真、朝气蓬勃的形象,带有着一往如前的勇气,却双手合十、跪地祈愿、挺直腰背、高昂额头,王长坤老师保留了它少年的傲气,明知其前程远大,还给予了它“退缩软弱”的空间,同时赠以美满圆通的祝福——“上上签”,即所求之事皆为所愿。这不仅是对英雄少年成长时期的包容、祝福与期待,也是对于后辈的殷切希望——知你前程远大,愿你傲骨不折,祝你事事如意。
《上上签》局部 王长坤作
此外,王长坤老师也在努力开发寿山石雕艺术的使用功能,《狻猊香薰》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狻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瑞兽龙的第五子,外形如狮,喜烟好坐,常见于香炉之上,吞烟吐雾,而其底座则是采用了传统神龟形象,汉以前出土的玄武图案都只是神龟的形象,甚至在女娲补天的传说中便是以神鳌之足撑四极。神龟在五行之中被赋予了“土”的属性,身担重负、脚踏实地、包容万象、不急不缓,与之相比,狻猊则更显锐气,隐身于由缭绕的烟雾构建起的洞穴,从中漫步而出,伺机而动。王长坤老师将神龟背部掏空,保留了盘香燃烧的空间,其篆烟从狻猊脚下袅袅上升,像是能以此一窥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世界的片羽吉光、凤毛麟角。
《狻猊香薰》 王长坤作
以上种种皆是王长坤老师对于“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尝试,至于后续的发展,是他在路上的探索,也是留给观众的悬念,毕竟时间长久、艺术不朽,保留点神秘,留到下次相会再慢慢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