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春秋色,花果亦醇香

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来源:吴乐天 2023-04-03

冯久和,别名求和,1928年生,福建福州人。1943年从艺于名艺人黄恒颂先生,早年继承师法以雕刻动物为主,其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他在寿山石雕界声名鹊起,后来又涉足花鸟。70年代初,冯先生从石雕厂分配到雕刻艺术研究所以花果篮这一题材而名重艺坛。擅刻动物、花鸟、群猪神态而蜚声海内外。曾应邀前往日本、新加坡、香港进行技术表演。冯大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寿山石雕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寿山石研究会会员、福州市特级名艺人。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福建省、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他,擅长意境构思,巧色利用、利用天然色泽见解独到,不为"俏色"所束缚,用艺术语言驾驭"俏色",让石雕呈现出果香、花艳、鸟鸣、蝶飞的清新自然景象;


他,因材施艺、弛刀自如,作品妙处横生,引人入胜。以动物、花鸟、蔬果题材等作品蜚声海内外;


他,借农牧丰收的生活画面,在茫茫艺海中,开创一代新风,取得巨大可喜的艺术成就。

 

《福满门》 寿山高山石  冯久和作


生活观察,创作的伊始起点

 

1972年,时值“黄金年代”的冯老创作了一件大型寿山石雕作品——《花果累累》。这件作品以天然而巧妙的俏色应用,将不同季节、不同时空的花果聚集一石,绚烂绽放,表达出最具特色的艺术语言,被选作向世界发行的《中国工艺美术》画册的封面,名扬全国,《人民日报》还特别发表署名文章赞扬它“是花卉、瓜果传统题材推陈出新的佳作”。而后,作品赴日本展出,又惊动了日本艺术界,评价说:颜色逼真,光彩耀眼,就像刚刚采下的实物,活生生地摆在花篮内。时至今日,当我们有幸在国家美术馆看到这件作品时,仍然有着如欣赏卜弥格荔枝树的雀跃。与卜弥格的荔枝旧日风尘的味道不同,冯老作品中的荔枝更接近写实的韵味。


《母爱》 寿山坑头石  冯久和作


荔枝古称“离枝”,典出《文选•司马相如》:“隐夫薁棣,答遝离支。”“离枝”这名字真是挺形象的,离开枝条,就会腐坏的意思。有点像白居易在他的《荔枝图序》里写的:“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冯老在雕刻荔枝时,常常跑到荔枝园里去观察,而不是到水果摊。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他经过细致的观察后发现了“离枝”的“秘密”,荔枝在树上与从树上摘下来五分钟后,荔枝表壳上的细节就不一样了,所以他雕刻的荔枝形象都是从树上刚摘下的鲜荔枝,无论是果肉还是果皮,都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福满门》  寿山牛蛋石  冯久和作


除了荔枝,他的拿手好戏群猪系列同样源于生活,因三番五次近距离观察母猪呼唤猪仔的场面而被当作“猪倌”的尴尬事早已被业界后辈津津乐道。可以说,生活观察,就是冯老创作的伊始起点。熟能生巧的技艺固然重要,但形象的雕刻离不开生活的观察和摄取,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不断激发主观感受,才能有鲜明的雕刻形象再现。这也是“冯氏花鸟”功成名就的最大原因。

 


巧色布局,雕刻的灵魂精髓


对巧色的绝佳利用,让死板的石头成为有灵魂的作品向来是寿山石雕创作的精髓。巧色,又名“俏色”;这个名字起得很好,一语双关,又很有一些老练和世故——既是俏丽的颜色,又是极为巧合才能得到的美色。想要“取而用之”,却不能“投机取巧”,只能靠真功夫去捕捉它的内涵,去“取俏”。


冯老算是国大师中善用“巧色”的高手。纵观他的作品,无论是热闹妍丽的花鸟硕果,还是憨态可掬的花猪一家,“巧色”的运用可谓贯穿始终。红嫣嫣的荔枝,冰清玉洁的玉兰,妖娆艳丽的牡丹,杂色混搭的石榴……几可乱真,令人惊叹。寿山石的俏色利用,本就讲究精心和灵活多变,巧配天然。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点点颜色,利用得巧妙,就能使作品大为增色。


《争艳》 寿山高山石  冯久和作


冯老曾有一件作品《菊花螃蟹篓》,这件作品的原石虽为冰糖地荔枝石,但伴有黑色共生一石,破坏原有的美感。对于这件作品的处理,冯老在反复观览和体味后,将原石的自然形、色、质进行理性分析和悟读,菊花有红黄白三色,篓为白,蟹为黑,精细之处精雕细琢,粗质杂色粗犷带过,形成的俏色与构造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造诣,使雕作中的主体“造型”展现出虚实结合的灵气,从中我们也能读出冯老为“取巧”“费尽心机”的招数和激情。

 

除了巧色的运用,布局得当亦是冯老创作的精髓。在作品造型上,特别是冯老的大型作品,往往多吸收了中国画的布局,讲究虚实、疏密,并像国画布白一样留有空间。若送去摄影,艺术效果特佳,因此,凡是看过冯老雕刻作品的人,对作品的第一眼印象就非常深刻,感到很美。


《鸿运当头》  寿山高山石  冯久和作


比如七十年代享誉京城的《花果累累》,就被邓小平总书记赞誉“福建的寿山石雕,俏色布局利用极美、极美!”当下,社会上有些人喜欢模仿冯老的花果篮创作,但在造型上总是不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一是不讲究布局。喜欢把作品雕成满满的一篮子水果花卉,满到看不见篮子,显得臃肿、累赘;二是取舍失调。原石四方形或者是三角形,成品后的造型仍是原样,没有掌握艺术的虚实、疏密对应,更没有掌握好材料的取舍关系,盲目堆砌,由此“淹没”了主题,价值自然不升反降。

 

对于冯老而言,衡量创作价值的总体原则就是,艺人在发挥时,在尽力善用俏色的同时,不要去破坏巧色和他色的整体性,在统筹布局的情况下,达到虚实相济的效果。

 


德艺双馨,心系艺术不忘初心


在冯老并不宽敞的家里悬挂着“德艺双馨”的牌匾,冯老的雕刻技艺自然是不用多说,除了技艺,冯老身上所具有的品德也让后辈们钦佩不已。而今已至鲐背之年的冯老,本该闲暇时回头翻翻“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这些不胜枚举的荣誉,然后安然地颐养天年,但他似乎不太在乎这些虚名,却对艺术有着朝花夕拾般的眷恋,喜欢每天起来对着石头敲敲打打,不亦乐乎。有很多学生慕名来请教冯老,他也不守旧,而是慷慨地毫无保留地教导他们。把“技艺不要怕人学”这句陈词老调践行得实实在在。冯老自幼清贫,极为刻苦,对刻苦勤勉的学生尤为爱惜。

 

《国富延年》  善伯奇石  冯久和、冯其瑞、冯伟联作


2017年,冯老收黄功耕先生为徒,并举行了拜师仪式。当他听到黄功耕要拜他为师,请求他在工艺上给予指点时,他欣然接受的首要原因就是对黄功耕勤勉刻苦品质的认可。而对于当下业界浪费资源的现状,他也显得忧心忡忡。他总是传播着“石无贵贱,唯为艺术所用者称上乘”的理念,希望年轻人能认真对待每一块寿山石,他始终认为“有一点巧色的劣质寿山石想象空间最大,如果利用得当,效果比一般的好石还要好。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并不完全取决于石材的好坏,关键是作者是否具备了创作好作品的基本功和勇于创新、探索的精神。只知道模仿古人和别人,这种风气不利于雕刻艺术的发展。”


《梅花香自苦寒来》寿山五彩芙蓉石  冯伟作

 

上世纪60年代,冯老在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的废石堆里发现一块被人随意丢弃的黑白相间且有砂质的老岭石。每天从它身边走过,他都要停下来翻看几遍,总想找出它的可利用价值。经过长久的相石过程,终于有一天他把这块石头抱走了。除去部分砂质后,他把黑色的部分雕刻成了松树和水牛,少量的白色雕刻成站在牛背上的白鹭,由此化腐朽为神奇。他不忘初心,不但笃定地坚守着年轻时对艺术的那份激情,还把这份激情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儿子冯其瑞和孙子冯伟都继承了他的衣钵,并且成绩不菲。孙子冯伟不仅是省工艺美术大师,还是寿山石雕界十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利用党洋绿石另辟蹊径创作苦瓜题材,完成了独树一帜的“苦尽甘来”作品,惊艳业界。他们的努力成就了“祖孙三代事石雕,冯氏独此一门”的业界佳话,也开创了“冯氏花鸟”长青不败的传奇。


《福满堂》 寿山奇降石  冯其瑞作

 

心藏春秋色,花果亦醇香。七十余载的从艺经历让冯老在暖融和乐的“石”光里,以刀代笔,书写着自己的春华秋实,同时也将这醇厚的艺术之香播撒千里。可以这样说:冯老是以他刀下的石头,营造“和”的世界,来告白他心中对雕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此即大慧,此即大美。